于明涛:新中国审计事业的奠基人股票配资利息
回顾新中国的审计事业,第一任审计长于明涛的名字无疑是不可忽视的。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:“审计工作,过去在新中国没有先例,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,我们既感到光荣又感到艰巨,身上的责任十分重大。”虽然困难重重,但他依旧以满腔热情走出了一条“审计规范化之路”,为我国的审计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,堪称“首任大管家”。
坚守初心,风雨中的迎接
2006年12月5日,已年逾九十的于明涛在家中度过了自己的生日,前来祝贺的多数是审计署的工作人员。当时,满头银发的他精神依旧饱满,看到有人来访,他特意拄着拐杖走到门口迎接。客厅里摆满了鲜花篮,这些花篮多数是曾经的部下送来的。时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为他送上了一份贺礼——一封写有“您永葆艰苦奋斗、谦虚谨慎的精神,成为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”的红色折子。
展开剩余85%从部队到审计:历练中的坚韧与智慧
于明涛的初心源自于他在部队的经历。1949年,他随解放军南下并在零陵担任地区专员。那时,社会动荡,治安不佳,国民党残余势力屡次作乱。尤记得当年发生过一次特大火灾,几乎将整个零陵城区烧毁。面对灾难,于明涛积极带领群众植树造林,提出了超前的生态恢复思想,这一理念在当时极具远见。
毛主席的启示:互学互鉴的理念
1960年,毛主席到长沙视察时,于明涛有幸陪同参观长沙汽车电器厂。毛主席提到“省与省、省与市可以相互学习”的建议,让于明涛豁然开朗。他深刻领悟到干部不应仅仅守住自己的“阵地”,而应当拓宽视野,推动相互学习。正是在这个启示下,湖南省委决定派遣工作组去广州学习,从而拉开了全国范围的相互学习的序幕。
踏上审计工作的新征程
改革开放的浪潮中,审计工作也成为了国家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。1981年,中央领导开始酝酿设立审计机关,以加强财政监督。1983年6月,于明涛接到通知,前往北京报道,国家决定将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他。当时他已66岁,开始了自己在审计事业中的新篇章。
初到审计署时,条件艰苦,甚至连一个正式的办公室都没有。于明涛只能住在装甲兵招待所的一间房里,既当办公室又当卧室。尽管条件简陋,他依旧没有放松任何工作细节。为了推动审计工作,他带着团队从零开始摸索,进行了一系列试审。
“审计风暴”:影响力逐渐显现
审计署成立初期,几乎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,所有的工作都要从零起步。1983年9月,审计署成立并开始了第一轮审计,审计对象包括淮海水泥厂、北京双桥农场等4个单位。经过一个月的审计,发现了许多经济低效、违法乱纪的行为,这些发现也引发了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,推动了一系列的改进措施。
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天津铁厂的审计工作。在审计前,该厂亏损2.3亿元,成为天津市最大的亏损企业。但经过审计后,提出了20多条改进建议,最终帮助该厂走出了困境。这些审计工作取得的成功,树立了审计在政府管理中的重要地位,也为国家的经济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。
坚守责任,创新发展
随着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,审计工作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。于明涛深知,审计工作不仅仅是监督,还承担着推动国家改革、促进政府改善作风的重要责任。20多年的工作历程中,审计工作对党的作风建设和政府工作改进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他为自己打下的这片“审计沃土”感到自豪,也始终关注着后继者的成长。
晚年生活:简朴与乐趣并存
于明涛虽已退居二线,但依旧关心着审计事业的发展。他提到:“审计工作得到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,但随着时代的发展,大家对我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我们的工作需要不断创新,特别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。”
晚年的于明涛过着简朴而宁静的生活,享受着读书、写字、象棋等爱好。虽然眼睛已经不好,但他依然坚持阅读《审计报》,并与妻子一起分享这份精神的满足。
在他的小屋里,除了简朴的家具,更多的是自己亲手写的字画。对环保的关注更是深入骨髓,他和妻子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垃圾分类,提倡低碳环保。
不忘初心,百年风华
直到90岁时,回顾自己为国家审计事业所做的一切,他依然谦虚地表示:“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事。”审计署成立以来,累计为国家增收、节支超过5000亿,减少浪费和损失2000多亿,给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。这些成绩,都是他坚持不懈、勇于创新的结果。
2015年,审计署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专程探访了这位老战士。2017年5月28日,于明涛因病去世,享年100岁。回顾他的一生,所有人都能感受到,这位为国家奉献一生的老干部,笑容永远定格在他满怀深情的脸庞。
发布于:天津市亿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